• 中国文化视窗-国学讲堂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当前位置:中国文化视窗网 > 国学讲堂 >

《敦煌书法》

浏览量:3.06万次 发布时间:2017-11-28 18:24 来源:360doc个人图书馆 作者:
自从一九OO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以来,数万卷古代文书公诸于世,引起了各科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敦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彩塑艺术,也保存了大量的书法墨迹。敦煌书法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书法发展史,特别是隋唐,乃至魏晋、秦汉书法艺术发展史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敦煌书法范围教广,一般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书法为主,另外还包括敦煌地区古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汉简书法、石窟题记以及现存的碑文书法等。
敦煌遗书包括了由晋、十六国、一直到北宋的4万多卷墨迹,是研究中国文字楷化时期的历史及其书法艺术最丰富、最系统的第一手资料。敦煌遗书的书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称之为”经书体”。”经书体”源于汉代的”简书体”,完成于唐代的楷体,是两晋以后抄写经卷的重要书体。它详尽的记录了中国文字隶变以后楷化的全过程,对文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敦煌遗书中藏有唐代拓本三种。有欧阳询书《化度寺岂禅师塔铭》、柳公权书《金刚经》、唐太宗李世民书《温泉铭》,甚至还有王羲之17帖临本3帖。这些拓本和临帖极为宝贵,是现在罕见的唐代墨迹珍品。
敦煌遗书中关于书法理论的写本有三叶残卷,颇令人注目。其一是论述写字方法的,对笔划的比例关系,粗细、长短、宽狭、字与字的大小关系都有详尽和精辟的论述。其二和其三为王羲之书论,”笔势论”残卷,为民间传说中的王羲之书论抄件。
敦煌写卷中的硬笔书法,是书法史未曾记载的民间创造。这里所谓硬笔,当时为木笔或苇笔。从甘肃出土的实物来看,硬笔尖端劈为两瓣,完全与今日的蘸水钢笔尖相同。这说明我国硬笔书法自古有之。
由于敦煌在历史上曾被多民族占据过,因此,在遗书中还保存了许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写卷。有梵文、蒙古文、回鹘文、西夏文、吐蕃文等等。其中以吐蕃文(古藏文)数量最多。这些写卷均系毛笔或硬笔书写,相当工整流利,富有节奏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敦煌遗书写卷,绝大部分用笔抄写,为古代民间书法大成。卷子的抄写者都是被人雇用的写经生或一般庶民。他们常年抄写,熟能生巧,久书成艺。有的书写雄强勇猛、大刀阔斧;有的书写娴熟娟秀,温文尔雅。书体行、草、隶、篆皆备,丰富多彩,表现自然质朴,机动灵活。其功力法度,审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赞叹!
在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内的壁画中,保存有大量的珍贵墨迹。一为佛画榜题,一为供养人题记,均为创作壁画的画工书写。这些墨迹题记虽数量很多,但工拙不等,除少数精良外,大部分为画工信手之作,多有错别字。但书体具有古朴稚拙的乡土气息。
敦煌地区遗存有唐代至清代许多碑碣。其刻写的时代不同,书法的格调也各有干秋。其中唐初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为碑中精品。其碑虽为楷书,但有魏碑风格,结体及用字怪异,为后世罕见之碑。
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汉代简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
敦煌书法,从西汉的汉简书法始,到清末的碑碣书法止,时代久远,数量巨大,书体之多姿、笔法之变异、风格之奇巧、功力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是中国书法史最珍贵的历史资料。
作品欣赏

《敦煌书法》

  一九七九年在敦煌县马圈湾出土了大量汉简,一千二百一十七枚,包括隶、草、行三种书体。书记简为章草,文字婉转自如,流畅奔放,有大家风度,开后世狂草体势。是西汉中期与新莽之间敦煌境内日常应用的主要字体。

《敦煌书法》

敦煌木简 汉代
  释文:到,责未报闻,可写下,其奉以从事,不愿知指,传马 皆大齿
敦煌曲子
《敦煌书法》
《敦煌曲子》残稿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 转自《敦煌国际项目》IDP数据库
敦煌曲子是指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敦煌莫高窟石室中发现的敦煌卷子中清理出来的唐至五代时期词曲,人们把它称作曲子词,又因发现在敦煌,故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敦煌歌辞”。 
敦煌曲子创作年代为唐初至于五代时期,大约在8世纪至10世纪之间。除温庭筠、李晔、欧阳炯的五首词有作者姓名可考外,绝大多数是无名氏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作者品流复杂,有乐工、歌伎、游子、征夫、思妇、僧人、道士、妓女、商人、士卒、医生等等,涉及社会下层的各个方面。由于作者的广泛性,极大地影响了题材内容和创作风格,使敦煌曲子的题材内容丰富多样,艺术风格多姿多彩。在表现形式上,拙朴是其本色。 
在体制上,处于草创阶段,属于粗备型体,字数不定,韵脚不拘,平仄通押,兼押方音,常用衬字,未臻完全成熟。在内容上,一般与词调大致相符,属于早期词调初创时的特征。在流传下来的千余首敦煌曲子中,有较为细腻缠绵的闺情词,有慷慨激昂的边塞词,有描写世情民俗的词,还有很重时代色彩的咏时事词。这些曲子风格质朴,格调清新,感情醇厚,语言直白,较多保留着词产生时的原始状态,对了解词的起源,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曲子在我国词史上有重要价值,是中国文学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对研究唐代社会及民间说唱文学有重要意义。
这里应该记住一位学者:王重民(1903~1975),字有三,原名鉴,河北高阳人。1924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研究中国古典文献,整理文史资料。毕业后长期在北京图书馆工作。1934年曾去法国,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整理敦煌遗书,将伯希和劫去的敦煌千佛洞卷子,编为《伯希和劫经录》,并选出《巴黎敦煌残卷叙录》一、二辑,摄制许多重要敦煌卷子的胶片。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敦煌曲子词,为唐人写本。自敦煌石室发现后传世,但多有散佚,其中大部分先后为伯希和、斯坦因所劫走。分别收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和英京博物馆。王重民从伯希和劫走的17卷,斯坦因劫走的11卷,还有罗振玉所藏3卷及日人桥川氏藏影片1卷中,集录曲子词213首。经过校补,去掉重复的51首,编成《敦煌曲子词集》。
上面选录的是伯3994卷作品,最为经典。册页装,为专门的曲子词写卷。此卷合计完词五首,其中《更漏子》(三十六宫秋夜)、《菩萨蛮》(红炉暖阁佳人睡)二词,为五代词人欧阳炯作品,见《尊前集》;《更漏子》(金鸭香红蜡泪)为晚唐词人温庭筠作品,见《花间集》。温庭筠为并州太原人,欧阳炯为益州华阳人,他们均为花间词人,其活动与西北无涉。此次其他词作,主题皆关春愁秋怨,闺阁闲情,文风亦极类《花间集》,毫无边塞作品痕迹。其写卷无疑是传自中原的。
更漏长 (欧阳炯 作) 高27.6cm
三十六宫秋夜永。露华点滴高梧。丁丁玉漏咽铜壶。明月上金铺。
红线毯。博山炉。香风暗触流苏。羊车一去长青芜。尘镜彩鸾孤。
更漏长(温庭筠 作)
金鸭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尽。鬓云残。夜来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心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菩萨蛮 (欧阳炯 作)
红炉暖阁佳人睡。隔帘飞雪添寒气。小院奏笙歌。香风簇绮罗。
酒倾金盏满。兰麝重开宴。公子醉如泥。天街闻马嘶。
菩萨蛮 (佚名 作)
霏霏点点回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
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皎绮罗光。轻轻云粉妆。
鱼(虞)美人(佚名 作) 20.1 × 13.8 cm
东风吹绽海棠开,香榭满楼台。香和红艳一堆堆,又被美人和枝折,坠金钗。
金钗钗上缀芳菲,海棠花一枝。刚被蝴蝶绕人飞,拂下深深红蕊落,“污奴衣!”
旃罽胡桃帖

《敦煌书法》

   王羲之《旃罽胡桃帖》 敦煌石室临本, 纸本。纵25.2厘米,横20.6厘米。5行。草书。英国大英图书馆藏。
   此帖出自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全文见《右军书记》:‘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 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 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现存此帖已残,仅存21字。 释文 ……回近之,未许□□□。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瞻近龙保帖

《敦煌书法》

《敦煌书法》

王羲之《瞻近龙保帖》(唐人临本)。纸本,纵二五厘米 横三七·五厘米。草书。英国大英图书馆藏。

释文:
[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 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

《瞻近》《龙保》二帖是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第三、四两帖(见下),原迹久侠,可见於宋拓馆本《十 七帖》等刻帖中。在己流传到英国博物馆的一些敦煌卷子中,发现有一帖粉红色纸上写的草书手迹,

经研究,确定为是唐人临写的王羲之《瞻近》《龙保》二帖。这件唐人墨本的发现,为研究王羲之书法 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二帖的唐人临写本,笔法锋芒毕现,行笔自如流畅,行款、结字与宋拓刻奉稍有不同。可惜 已残损,但仍保留了原作的风神。 (萧燕翼)

《敦煌书法》

编辑:何建坪 网监:张琪 责编:徐芳
 版权声明:上述稿件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撤稿或其他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