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品牌故事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徽商传奇:张小泉剪刀

浏览量:1.79万次 发布时间:2018-03-21 11:14 来源:新浪 作者:
明末清初之际,皖南黟县有一出身铁匠之家的张思家,为逃避战乱,逃到了杭州,他在杭州立下足后,则于市中心城隍山脚下的大井巷搭棚盘灶,架起炉砧,开设了一家“张大隆剪刀铺”。张家原先即以锻打剪刀出名,其打出的剪刀,锻工精细,刀口锋利,轻巧灵活,顺手合用。眼下张思家重操旧业,当然更不逊色,打制出来的剪刀,制作精细,用料选优,而且价钱公道,因此产品深受顾客欢迎,不久即享誉全城,生意做得红火。
徽商传奇:张小泉剪刀
后来张思家去世,其子张小泉继承父业,进一步改进剪刀质量,选用优质钢材,创造“镶钢工艺”,使剪刀更为锋利而耐久。以致声名远播,吸引了众多的外地顾客,生意较之以往益发兴旺。不想这样一来,却引起了同行业竞争者的眼红。许多剪刀铺生产的剪刀打着张大隆的牌子。因张家信誉受损,张小泉一气之下,则将自家的“张大隆”招牌摘下,换上了“张小泉”店名,并且还在剪刀上刻上“张小泉”字样,而且服务项目上实行包退包换,不管生意大小,对待顾客一视同仁。如此服务态度使顾客十分满意,生意越做越顺,张小泉剪刀成了举世闻名的国货。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在杭州用了张小泉剪刀,认为比宫中的剪刀还要好用,不禁龙颜大悦,亲自题写了张小泉店名。这以后杭州地方官每年向北京宫廷进贡的供品中,便少不了张小泉的剪刀。张小泉益发声名大振,后来清末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张小泉剪刀获得了银牌奖。1919年,又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在评比时,曾当众试验,一把一号剪刀连续5次把50层白细布一剪剪断,剪刀口完好无损,观者拍手叫绝。
徽商传奇:张小泉剪刀
入民国后,张小泉的生意发展到上海、苏州、南京以及河南等地。而杭州以外的店铺多为杭州张小泉的内亲外戚或老店职工开设的。往往在张小泉店名后面,加上某某记字样,以示区别。1926年,杭州张小泉鹤记剪刀店的周明正,来南京开展销售业务。数年后,在太平路上的白下路口租了间门面房,开设张小泉正记剪刀店(后来迁至健康路)。这家店既打着张小泉这块金子招牌,又“原汁原味”保持杭州张小泉锻工精细、刃口锋利、轻巧灵活、价廉物美的特色。其剪刀毛坯来自杭州,在南京店内加工,形成前店后场,起到宣传和广告作用,而且店内售出的剪刀实行“三包”(包退、包换、包修),还免费代磨三次,因此深得南京城内及苏、皖各地客户的信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张小泉剪刀店毁于战火。抗战胜利后,恢复营业,接着,周明正的兄弟、亲戚和原店职工,又在南京各商场内开设张小泉剪刀店六处,他们把剪刀店的招牌改成刀剪店,以示区别。同时扩大各种刀具的经营。但由于通货恶性膨胀,各商店均身陷困境,至解放前夕,除正记店勉强支撑外,其余各家均关门歇业。
徽商传奇:张小泉剪刀
新中国成立后,张小泉得到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得以继续发展,在1956年的公私合营高潮中,南京张小泉正记被批准建立单独的公私合营企业,店主周明正为合营店主任。合营后的张小泉店,一面整修店容店貌,拓展营业门面,重整传统特色,恢复服务项目;一面扩大经营业务,引进外地名牌商品,形成以剪刀、刀具为首的名牌小五金系列经营商店,从此业务蒸蒸日上。改革开放以后的1993年,商店迁至健康路34号营业,生意越做越火。秦淮区政府则将这家老商号列入南京夫子庙商业文化旅游区规划之中。
责编:徐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