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汶川文化视窗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老汶川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地方

浏览量:1.44万次 发布时间:2018-11-27 16:16 来源:汶川地名故事 作者:李 琰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称谓,每个称谓背后都有一段历史。它就像人的名字一样,与其背景渊源息息相关,作为千年无忧城的汶川,更有着数不清的的地名文化。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会有一段与之相关的记忆留在人们心中。
老汶川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地方

龙溪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蛟龙云游四海途中,突然感到酷热难当,口干舌燥,便按下云头,来到汶山郡威州地方,见岷江白浪滔滔,十分凶猛,就到杂谷脑河戏水漫游。一日,来到一山沟里,见到这里山高谷深,地势狭窄,突然听到山脊上传来凄凉的歌声:高高山上的放牛郎,你为谁放牧着牛羊?寒凉的风呼呼地刮,为什么还不回村庄?山上是这样的荒凉,草儿是这样的枯黄,牛羊再没有了青草,主人鞭子打在我身。
蛟龙听罢歌声,心里甚感酸楚,下决心为这里的人民排除苦难,便呼风唤雨,教这里的人民栽草植树,种菜种粮,是这里山明水秀,人民丰衣足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后来,这里的人民为了让子孙后人记住蛟龙的恩情,便将这儿叫作龙溪。也有传说是蛟龙死后,卧于山梁上弯弯曲曲仍如活着的一样,故名龙溪。
老汶川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地方
老汶川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地方

无忧城

威州原不叫威州,叫维州;城不叫威州城,叫无忧城。地点亦不是今天的杂谷脑与岷江岸边,而是在今威州镇城南山腰上的古城坪,也就是俗称的姜维城。
老汶川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地方
老汶川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地方

雁门通鹤城

通鹤城墙是雁门乡当年重要的防守要塞,始建于唐代,明、清时期以石重修。通鹤城虽然不大,但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功效。城垣房屋,依山势而建,一般用杉木板盖顶,黄泥、片石筑墙,其厚一至二米不等。虽不辉煌,但其坚固,别具洞天。所有建筑群落,交错纵横,疏密有致,分布在岷江岸边。还有一些明碉暗堡,全被绿树浓荫掩映。一棵棵笔直的青松,一片片斑驳蚀皮的古柏林,将紧靠岷江的通鹤城掩饰得无懈可击。没有向导没有内应,要想攻下城池,再多的军队也无能为力;倘若强攻,无疑是白白送死。据说每次通鹤城遭难,都是内部分裂,或出叛逆,内忧外患造成的。传说明嘉靖十一年通鹤城遭劫难,就是内外勾结致使城池被摧毁。相传那次战斗,打得异常的惨烈。陷后的通鹤城,说是数年都无人敢通行。战争的风云已过去一千多年,当年的城貌都邑难觅踪迹,仅存一块台地和一段残墙留有古城遗迹。遗址边的岷江流水声依然咆哮奔腾,噼噼啪啪拍岸的海涛,听起来依然是一千多年前的声音。
老汶川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地方
雁门一角

绵虒古城

绵虒的“绵”,意为连绵不断,绵日月而久远;虒,则虎有角曰虒,行水中,地上的一种兽矣。大禹 还未在石纽山刳儿坪出世之前,虒一直在此地为非作歹,祸害四邻,谁都拿他没办法,百姓苦不堪言。后来,大禹出世了,禹不仅是一条龙,而且是一条能上天、能下海,能在陆地施展本事的龙,其本事远远大于虒。
相传当年大禹在汶山郡一带治水时,发现一头小虒在此兴风作怪,残害百姓。于是,大禹拿起铲枪,跃上神马顷刻飞上天空捉拿小虒。快将小虒毙命时,大禹突然心生怜悯,见此小虒也还有本事,只要将此虒稍加驯化,令其改邪归正,灵佑天下苍生,岂不更好。于是,禹对虒说:“你这小虒,愿活还是愿死?愿死,我就用手中铲枪结束你的小命;愿活,我就饶了你,但你从此必须不再危害百姓,而且还要福佑这方人民,绵日月而久远。”小虒连连磕头,说:“我愿意痛改前非,保这方风调雨顺,苍生太平。”至于虒,古人今人谁也没见过真身,唯有这虒的塑像,一直还在镇上屹立着,福佑这方百姓。
老汶川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地方
老汶川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地方

渔子溪

有人说渔子溪村原名叫鱼子飞。说是有一户农家修房挖屋基时,挖出了一对金鱼飞出而得名,后习写渔子溪。但更多的人却说渔子溪山上早先有一个湖泊,来了一位僧人在此禅静修养,打算数年后修成正果登仙,谁知修了一个轮回,仍然成不了正果。但他没有灰心,仍在湖泊边上修炼,久而久之,他的精神感动了天神木比塔。
老汶川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地方
木比塔告知僧人,若想修成正果,需救助万命才行。于是,僧人便在这高山湖泊里投放从山脚岷江里打捞的鱼儿。直到放到一万次时,僧人的身体不由自主地飘然离开地面,徐徐上升,径直往西天飞去。后来,沧海桑田,山上的湖泊变成了山岭,只剩下一条小溪,溪水里仍有鱼群游动。于是,人们就叫这里为“渔子溪”。

禹碑岭

传说禹王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禹王妻子涂山氏,很能体谅和理解丈夫的重任在肩,毫不计较外,还替丈夫着急,所以常常偷偷地去观看禹王带领民众战洪导江的情形。
一次,她发现在岷江和沱水(杂谷脑河)相汇处,被一突兀鹫峰挡住水道,无论如何也凿不通,眼见丈夫成天愁眉不展,拿不出一个具体有效的措施来。而洪水呢?一天天上涨,眼看很多很多农田和群众的生命将被毁掉。禹妻回家后,便将看到的情景,一五一十地告诉给孩儿们,然后说,你们父亲为民治水除患,现在遇上困难,我想带领你们前去助他一臂之力。为了不使你们父亲知道,我们可以变成猪拱山。孩子们听母亲一说,无不拍手叫好和高兴赞成。
于是,禹妻求助神力,将其母子变成一群山野毛猪,前去工地猛力拱山掘地,开辟出一条水道来。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大禹和他的妻子儿女治水的功绩,所以在山岭上立碑刻字。这就是禹碑岭的由来。
老汶川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地方

龙竹

龙竹(园)村的龙竹(拐拐竹)并不多,远不及慈竹、箭竹丰饶。可因其弯七竖八,或似蛇样,或呈龙形,而久负盛名。汶川三月,春光明媚。位于三江乡龙竹沟的龙竹(园)村,四周山水环抱,竹木葱郁,瑞气升腾,历来是三江大地上的一块风水宝地。沟内流水潺潺,青山幽幽,绿树依依,熏风徐徐,草木摇曳。两侧山峦,林深树密,四季常绿。“水绿天蓝不染尘,风光和暖胜三春”。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原始野趣,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老汶川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地方

麦地村

相传古老的时候,雁门沟的一座南坡上,有一个小部落,十分贫寒,四周大部落谁也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甚至连盗贼都觉得他们没有油水,从不对他们实施抢劫。不知过了多少年后,来一个汉族青年石匠,名叫尚氏。因他精湛的手艺,人缘很好,在小部落一住便是好几年,爱上了羌族姑娘余美。
可是,按照羌民族的古规,非本民族不通婚。但因尚氏的善良与勤劳,部落里的人经过几番斟酌,由一位德高望重的羌族老人发话道:“你们可以结婚,但尚氏必须留在小部落里,为小部落的人造福谋利。”尚氏答应了大家的要求,两人终于结成了美满的姻缘。此后几年,尚氏对部落的原始耕作技术与落后种植方法、农作物品种单一等等都了然于心。于是,决定返回故乡,从家里带些小麦、油菜种子回小部落试种。
一年之后,尚氏带回的小麦种子试种成功,而且多结双穗,部落里的人甚感吉祥,把双穗麦说成一穗是汉族青年,一穗是羌族姑娘,这是羌汉民族通婚的结果。从那以后,小部落里的人生活逐渐殷实起来。消息传开后,十里八乡的人亦纷纷来小部落买小麦与油菜种子,学习种植技术与管理方法。但不论怎样,其他地方种植的小麦,产量、颗粒远不及小部落的好。由此,后人便将盛产小麦的小部落地名更改为麦地,以此纪念尚氏的功劳。
老汶川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