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曲艺百花苑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让光影艺术获得重生–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华县皮影戏”

浏览量:2.17万次 发布时间:2021-06-08 16:25 来源: 作者:
5月7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传来喜讯:“华州皮影”在法国成功注册国际商标。这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华县皮影戏”(华县,后改名华州)闪耀世界舞台的荣誉,更是华州皮影人世代传承的功绩。当天上午10时许,少华山影子坊。薛宏权正在调试新舞台,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兴奋地快步走下楼。他说,他要用“皮影人”的方式为此祝贺,“来,咱把新排的《丝路风》演一遍,拿道具!”说话间,舞台转暗,驼铃声起。幕布上一轮红日从沙漠尽头缓缓升起,驼队悠悠向东而去,飞天仙女翩翩舞动五彩水袖……动听的音乐,曼妙的舞姿,一场精美绝伦的表演带观众走进了那古老的光影传奇中。
因爱情而生的古老艺术
据《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记载: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古华州就是陕西皮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作为华州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经典IP”,数不胜数的皮影故事里,最动人的莫过于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因李夫人的离世一度茶饭不思,精神恍惚。为解其相思之苦,宫中一方士令人扮作李夫人的样子,巧借灯火和帷帐,为汉武帝远远制造出了一个“李夫人的身影”。汉武帝望影落泪,看了许久,终了心愿。
让光影艺术获得重生--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华县皮影戏”
华县皮影戏演出现场。
“这就是最初的皮影,影子只有黑白色。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皮影变成了彩色,也配上了碗碗腔、老腔等各种戏曲唱腔,才有了后来大家所熟知的皮影戏。”5月7日,华州区文化与旅游局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梁思娟说。就这样,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一个偶然的奇思妙想,成就了华县皮影戏“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经典演绎。梁思娟告诉记者,华县皮影戏发源于汉朝,宋朝之后流传民间,自13世纪初,先后传入伊朗、埃及、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即使到现在,华县皮影戏在世界上仍享有“电影的前驱”和“电影开山之祖”的美誉。据梁思娟介绍, “华县皮影戏”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全方位“抢救”古朴唱腔
吕崇德今年77岁,是华县皮影戏演出类省级传承人。从小听着皮影戏长大的他,把皮影戏唱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那个时候,1个劳力干1天活收入1毛钱,出去唱1天戏可以收入2元8角5分,唱皮影戏是最有面子的。”吕崇德说,在20世纪80年代,华县皮影戏艺人出县、出省甚至出国演出都是家常便饭,“我们‘订单’不断,到处演出,啥世面都见过!”然而好景不长。进入新世纪,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不断多元化,古老的皮影戏没了观众、没了接班人,日渐落寞……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老艺术家们不忍眼看着华县皮影戏消失。2017年,他们所在的渭南影桥皮影文化园(公司),在柳枝镇张桥村建起了一座华县皮影戏博物馆,在展览、研学的同时,致力于培养能弹月琴、能唱皮影戏的“接班人”。“华县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最难的一项就是传统唱腔的传承。”梁思娟告诉记者,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华州区正在建立全区皮影艺人个人档案,对皮影戏老艺人的精彩唱腔、唱段,进行抢救性录音、录像保存。“皮影戏的主唱,生、旦、净、末、丑都要会,对嗓子要求也特别高,练习特别苦,年轻人不愿吃这苦。不过,幸运的是我已经收了3个徒弟,他们的学习态度很积极 。”吕崇德说,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尽我所能教,一定要把这门艺术传下去。勇当时代的“弄潮儿”
让光影艺术获得重生--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华县皮影戏”
老艺人吕崇德正在给“接班人”王亚红教授月琴。
在国内皮影圈,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华县皮影戏有“三高”。意思是艺人水平高、演出级别高以及艺人平均年龄高(73岁)。但实际上,“年龄高”的历史早已被改写。薛宏权是皮影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在2015年就组建了一支非常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35岁。他总说,不注入新鲜的血液,华县皮影戏最终结果只能是进博物馆。其实,薛宏权团队的第一滴 “新鲜血液”就是他自己。自14岁接触皮影制作以来,爱钻研的薛宏权一直在想办法提高皮影的“出镜率”,并努力将皮影融入日常生活。20世纪90年代初期,受到兵马俑艺术品的启发,他大胆尝试将皮影元素融入家装饰品,第一次让皮影不再是表演道具,而是艺术品。2012年,他将皮影嵌入超薄灯箱内制作的“中国风床头灯”,获得了商务部科技创新奖。“这些是初步尝试。要想全面复兴华县皮影戏,必须先培养一批年轻的皮影演员,再吸引一批年轻的皮影观众。”薛宏权说。2015年,在上海戏剧学院木偶皮影与木偶造型专业授课时,学生们的一次分享再一次启发了薛宏权。回到华州,他立刻招兵买马,组建了6个年轻人的团队。第二年,“跳芭蕾舞”的《喜儿》、“走太空步”的《迈克尔·杰克逊》就先后在央视舞台亮相,收获了无数年轻“粉丝”。今年,“水袖炫技”《丝路风》再次吸粉无数。“五一”期间,约2000名游客前来影子坊观看表演,好评如潮。但薛宏权不满足,他还在探索。“我们正在引进激光投影仪、数字调光台这些高科技设备,准备打造一部虚、实景结合的皮影动漫《哪吒闹海》,让咱的古老艺术也‘潮’一回!”(记者 武丹文/图)
让光影艺术获得重生--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华县皮影戏”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皮影制作。
记者手记 致敬“影子精神” 武丹
华州人把华州皮影艺术家们的精神,叫作“影子精神”。通过这次采访,记者感到,华州“影子精神”的内涵至少包含三个层面:坚持、创新、精益求精。这些,单从薛宏权的团队里就能窥见一斑。薛宏权的团队里大多是女孩,每排一场新戏,姑娘们的手上都会磨出一层层的茧子。5年前,为了《喜儿》能顺利登上央视舞台,海选期间,团队成员们常常把酒店墙壁当作幕布加练到清晨,满手血泡。后来《喜儿》晋级了,节目却因种种原因停播。但薛宏权和他的团队没有放弃、没有抱怨,而是毫不放松继续训练,最终还是登上了央视舞台,一夜间扬名全国。其实哪有什么一夜成名,光环的背后,是皮影艺人百折不挠的坚持。为了留住观众,让皮影在新时代文化舞台上站稳脚跟,薛宏权团队从组建起,就不断创新突破,尝试深入戏剧、音乐、导演等专业圈寻找创意和灵感。这几年,这门古老的艺术因跳芭蕾、走“太空步”、舞水袖等创新表演屡次成为热搜话题,皮影艺术渐渐“回春”。事实上,正是这个团队的大胆创新,将时下流行元素融入皮影表演,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哪吒闹海》的文案,薛宏权构思了2年多;拆分一个美人鱼道具,他整整花了3天;现在,剧本里所有角色的道具都已刻好,他却迟迟不涂下第一笔颜色,生怕留下瑕疵……这一切都体现着一个工匠的完美追求,更体现着皮影艺人一丝不苟的“固执”和韧性。为什么华州皮影能获得重生?或许,薛宏权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答案。对照“影子精神”,对照华县皮影戏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成绩,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将坚持、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发扬光大,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将取得更大成绩。(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何建坪
责编:徐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