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多彩贵州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三都水族马尾绣:刺绣“活化石”的传承与创新

浏览量:13.63万次 发布时间:2018-11-26 16:13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
近日,记者走进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采访了两位水族马尾绣工艺传承人。
三都水族马尾绣:刺绣“活化石”的传承与创新
马尾绣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没有网络的时代,马尾绣属于“藏在巷子中的好酒”,几乎难觅踪影,只有极少地方用作收藏。传统的马尾绣背扇以其独特的刺绣技艺、特有的图案造型以及精美的色彩搭配,成为水族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最显著的标志。要想见到马尾绣的真容,必须亲自去一趟三都水族自治县,才能一睹马尾绣的“芳容”。
三都水族马尾绣:刺绣“活化石”的传承与创新
潘小艾的刺绣篮,还未包裹的马尾
以马尾作原材料的特殊刺绣技艺
距离三都水族自治县约30公里的板告村,作为水族文化的中心村,有着纯厚神秘的民族文化,素有“中国水族马尾绣第一村”的美誉。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刺绣技艺之一,有刺绣“活化石”之称,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小就跟家里的长辈一起做马尾绣,只要农闲有空,手里都拿着针。”说这话的,是三都水族自治县天龙民族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的潘小艾,她和丈夫韦家贵,前些年成立的这个微型企业,夫妻分工明确,潘小艾负责马尾绣,韦家贵作为年轻一代的牛角雕传承人代表,负责牛角雕工艺品。
三都水族马尾绣:刺绣“活化石”的传承与创新
潘小艾对马尾绣工艺已经非常娴熟
刺绣活做了大半生人的潘小艾,现在对马尾绣工艺已经非常娴熟了,“我小的时候村里女人都会做马尾绣,后来陆续从母亲、祖母那里学会了更多的马尾绣技法和经验。”当天的潘小艾身着传统的水族衣裳,周身精美的马尾刺绣,“这一身价格起码一万多,并不比你们年轻人追求的奢侈品便宜哩。”
马尾绣制作工艺繁琐,首先需要准备好马尾毛作为原材料,用梳子梳下一些马尾毛,捆扎在一起备用;然后就是绘制图案,通常是在深色面料上,用浅色颜料绘画出特色花纹。手艺娴熟的甚至不需要打底稿,全凭想象或者对生活的感悟随想,灵光闪现,一气呵成,绘声绘色。随后开始进入绕线的关键步骤,绕好的马尾线好似一根根琴弦,再将马尾线盘在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
三都水族马尾绣:刺绣“活化石”的传承与创新
绘制图案全凭想象或对生活的感悟随想
马尾毛的特殊性在于它质地坚硬,能使图案有浮雕般的立体感,又不轻易变形。类似于琴弦,从外面是看不到马尾的,除非线断了,才能从断茬处看到几根马尾。接着还需要绣、挑、补、梭,加以各种彩色丝线来填充,达到色彩浓重、线条分明的艺术效果。
三都水族马尾绣:刺绣“活化石”的传承与创新
潘勉对传统马尾绣图案进行创造性的变革
让传统技艺与时代特点完美结合
和潘小艾同村的潘勉,也是另一位水族马尾绣工艺传承人的杰出代表之一,“以丝线裹马尾制作图案的刺绣方法,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好处,一是马尾质地较硬,刺绣图案不易变形;二是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另外,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有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
另外,由于马尾所具有的弹性和韧性,马尾盘线在弯曲成图案轮廓后表现出饱满的张力,线条匀实,使刺绣形象呈现出虬劲有力的美感,仿佛工笔画中的铁线描,为绣品增添了特殊的感染力。潘勉如今也创立了一家名为三都彩凤凰民族工艺的公司,凭借40余年的马尾绣刺绣经验,再根据当前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她对传统马尾绣图案进行创造性的变革,使传统技艺与时代特点完美结合,凸显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
潘勉对马尾绣的创新,不是改变马尾绣的整体风格面貌,而是在原有图案、花纹的基础上,创新反映时代特征的图案。如过去马尾绣的花纹、图案多以水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场景为主,或者是一些吉祥如意的动物图和字眼。现在增加一些新时期的图案,如奥运、水族男女在都市寻梦的图案等;款式也紧贴时代,甚至还有ipad保护套。
三都水族马尾绣:刺绣“活化石”的传承与创新
潘勉结合现代元素的马尾绣
同时潘勉还培养了包括女儿在内的百余名年轻的马尾绣技艺传承人,“传统的马尾绣保护传承靠的是传承人和博物馆收藏在起着作用,随着现代化节奏的加快,对水族地区社会经济带来了冲击。过去是靠人传人,如今掌握马尾绣完整技术具有深厚功底的人越来越少了,且大部分年事已高,这对马尾绣保护传承带来了极大挑战。”潘勉说来语重心长。毕竟随着商品大潮的冲击,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男女也开始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打工就业,大部分年轻的女孩不愿意学习这门活路,认为其来钱慢,产生不了更多经济效益。
三都水族马尾绣:刺绣“活化石”的传承与创新
潘小艾的的博物馆
希望世代传承保持最本真面貌
同样有此隐忧的潘小艾,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水族民间博物馆”,除了自个的马尾绣工艺珍品,很多都是她过去走村串寨时收来的老物件。“我收藏最多的东西是马尾绣的背带、帽子和绣花鞋。这三件东西,也代表了传统水族马尾绣的主要用途。”
“一条幼儿的背带,需耗费的流程有十几道,每一道都需付出耐心,大约要一年才可以完成。”潘小艾告诉记者,在过去,马尾绣被几近严格地限定在婴儿的背带、帽子,长辈的绣鞋上。所以收藏的绣品大都是小孩的背带,做工非常精致。每一条背带上,还要订上很多半径接近黄豆大小的“铜钱”。水族人相信,铜可以辟邪,人们希望孩子用上这样的背带可以健康成长。
三都水族马尾绣:刺绣“活化石”的传承与创新
收藏最多的马尾绣背带,一条耗时近一年
潘小艾的藏品,经常有大城市的人高价想买,“看缘分,如果纯粹拿去当商品谋利益我不卖,如果是看中马尾绣的工艺、文化,用作收藏、学习,我会考虑。”潘小艾担心的是,村里外的世界,已经是网络时代,是一个非常看重商业利润的时代,马尾绣作为民族工艺品,如果过分注重商业利益,肯定会失去其应有的文化价值。
“马尾绣不是一般的商品,跟其它普通商品有区分,它本身的价值在于它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如果当作普通商品大肆贩卖,就丧失其文化内涵。”当然潘小艾也希望更多人认识马尾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特殊工艺品,更多的在于世代传承,希望能一直保持最本真的面貌,不变味、不变其品质。在如何做好马尾绣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方面,潘小艾和潘勉一直有各种顾虑,同时也集思广益,于她们而言,或许目前能做的就是让现代创意和传统马尾绣结合起来,并用市场的力量,打开一定销路,既让乡下的绣娘收入增加,也让这项水族特有的技艺更好更久地传承下去。
编辑:何建坪
责编: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