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贵州人物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子全的“金手指”

浏览量:9.63万次 发布时间:2018-11-27 14:17 来源: 作者:
在低纬度、高海拔、常年云雾缭绕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毛尖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子全用40余年阐释了一位都匀毛尖传统制茶大师的梦想。
18岁,梦想有一片自己的茶园
从都匀市驱车1小时左右,途径都匀著名的螺丝壳盘山公路,就来到了海拔1700多米的毛尖镇坪阳村,在都匀摆忙十里茶香茶叶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了皮肤黝黑,笑容质朴的张子全。
文化旅游部在今年5月16日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现年53岁的张子全作为绿茶(都匀毛尖)制作技艺传承人名列在内,他也是贵州“都匀毛尖”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都匀毛尖结下不解之缘,要从我12岁的时候说起。”正在制作都匀毛尖茶的张子全开始向记者讲述他的故事。
12岁那年,张子全在祖父的教导下,学会炒制第一锅茶。或许是具备炒茶的天赋,当时张子全炒的茶能卖比别人高一倍的价钱。“别人的茶在市场上卖3块钱一斤,我的卖6块。”张子全说,也许因为这个经历,他与茶注定相伴终生。边上学边炒茶的张子全到了18岁便退学了,之后他进入当地一家茶厂务工。“我在茶厂里承包了20亩茶园由负责自己管理和炒制,一年下来挣了2000多元。在80年代,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张子全说。
“18岁的时候,我唯一的梦想就是拥有一片自己的茶园。”张子全说,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在茶厂花了几年时间,从普通员工做到了车间主任、厂长,学会了茶园管理的相关知识。2009年,张子全在坪阳村牵头成立了摆忙十里茶香茶叶专业合作社。刚成立合作社的时候,只有6户社员,张子全说,现在合作社有60多户社员、1000多亩茶。2017年,社员们分红了480多万元,证明了抱团取暖的道路行得通。
“火中取宝”四十余载练就“金手指”
从制第一锅茶算起,张子全制作都匀毛尖茶已有40多年。“认真做茶,老实做人”是他的人生信条。“小时候,祖父告诉我,炒茶是传家宝,丢不得。要练就高超的炒茶技艺,保留品茶的味觉,就不能抽烟喝酒。”张子全说,这一点我坚持至今。
张子全介绍,杀青、揉捻、搓团、提毫、干燥是手工毛尖茶传统加工工艺的流程。“揉捻可增加汤色浓度;搓团是固定外形;提毫时,茶团在手掌间摩擦滚动。每一步的动作和温度的把控都要严格遵循传统手艺。”而绝活之绝,在于“提香提毫”环节。“这时,要改用杉木烧火,让锅内温度迅速上升,茶香才能浓郁。”张子全说,这一过程俗称“火中取宝”,祖辈发现的炒茶绝技就这样在一代代人的指尖上传承下来,原本白净修长的双手,也在一次次炒茶的过程中变得粗黑。
在观看张子全炒茶的40来分钟里,只见一双熟练的手在锅内抓、抖、捻、揉、翻炒,一气呵成。张子全给每人泡好一杯刚炒好的毛尖茶,汤色绿黄明亮、香气清澈,轻抿一口,稍苦的茶汤很快在唇舌之间鲜香回甘。泡出此等味道上佳毛尖茶的,竟是一双粗黑的手。“常年在高温中炒茶,手就会变成这样。”张子全笑着说。张子全这双粗黑的手,早在1999年就获得了在当地具有较高名声和认可度的“金手指”称号。
携千名徒弟传承“都匀毛尖”技艺
随着张子全在都匀市炒茶制茶的名声越来越火,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人也越来越多。40多年来,张子全培养的学徒达1000余人,其中获得州级非遗传承人的就有10多人,另有几十位徒弟各自回乡开设合作社种茶和制茶,带动当地群众发展茶产业。2017年,张子全与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成立了手工茶大师工作室,同时担任该学院的老师。“茶学专业的学生从春茶生产开始,就来到茶山进行实践。上山摘青、下山炒茶是他们的必修课。
“带学生上茶园,指导学生辨认可采摘的茶青,教会学生摘茶、炒制、包装等技术,是我现在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张子全说,我的儿子张洪贵也是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茶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他对茶学感兴趣,我感到很欣慰。“让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都匀毛尖茶的制作方式和茶文化传承下去,让全世界都知道都匀毛尖,这是我现在的梦想。”张子全说。
编辑:何建坪
责编: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