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视窗-中关村文创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The messenger of Chinese culture covers over 39 countries and regions

  • 中国文化视窗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昂扬向上、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CVNTV insisted on “content is king”,provide an enterprising spirit pabulum for people,telling the legend of China,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文化创造力成园区发展核心驱动力

浏览量:2.71万次 发布时间:2020-01-14 15:58 来源: 作者:
自2010年起,全国已有十余家文化园区被文化部撤销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命名。虽然被摘牌的文化园区在发展之初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在后期经营中呈现出诸多问题,致使园区内文化创造力无法获得有效集聚、提升与释放,逐渐失去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笔者认为,文化创造力是创新思维、创新文化、创新系统结构等的集中体现,更是文化园区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文化创造力的提升,可以加快文化园区创新能力裂变、扩张的速度和文化园区产业链条延伸的宽度与广度,形成文化园区边际效益的递增和创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创意环境缺乏营造 
文化园区不再是“创意磁场”,文化创造力的集聚效益相应减弱、甚至消逝,影响了文化园区内文化创造活动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植和税收优惠,目前,我国大部分园区已经配备了齐全的硬件设备和完整的基础设施,文化园区内的入驻企业可以共享舒适、便捷的办公环境。但我们仍然看到大量文化园区最后沦为“死气沉沉”的常规商务办公场所,对创意阶层毫无吸引力,入驻企业对园区也没有黏性,文化创造力并未得到提升。
究其原因,文化园区在硬性、软性环境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硬性环境方面,文化园区内缺乏展览馆、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空间,创意阶层在工作之余缺少休闲、娱乐的交流场所,文化企业及创意阶层之间并没有能够频繁互动、交流的环境与氛围。同时,文化园区内文化产品和服务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展示,缺少文化创造力外溢的机会和条件。
在软性环境方面,很多文化园区没有为入驻企业,尤其是中小微文化企业提供所需的政策咨询、财税、法律、人力招聘与培训、营销推广等方面的支持,此方面需求在园区内不能获得满足,文化创造力也难以获得最大限度地发挥与释放,逐渐导致大量文化企业及创意阶层的流失。
创意成果难以转化
理想的文化园区除了设置办公、创作空间以外,还应在室外公共区域设置展示区、休闲区、销售区等,以此来鼓励文化创新、创造及消费行为。
舒适而富有情调的硬件环境配以自由、开放的创意氛围,能够为文化消费体验创造一个优质环境,产生文化消费并促进文化创新。
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无缝对接能够促进文化园区企业及时获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反馈,了解文化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促进先进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输出,有利于形成文化创造力与塑造城市精神。
但是,目前文化园区“政绩偏好”的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原创能力和内容生产。文化园区缺乏群众喜闻乐见、有影响力的精品节目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文化消费增长乏力,奢侈品消费风行。
文化园区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产品消费需求,园区经营方也没有与文化企业及创意阶层共同努力,创造出轻松且自由的消费氛围。目前大部分文化园区经营模式较为单一,导致文化创造活动难以与市场消费需求相同步,文化创造成果也难以在第一时间投入文化消费市场,实现创意、创新、创造资源与活动的转化。
同质化严重,空间受限难突破 
许多园区并不顾及当地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能力和市场需求状况,不考量当地文化资源和特色,只是简单地照搬国内外文化园区已有的发展路径和模式,缺乏个性化和特色。
近年来,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我国文化园区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2012年时出现井喷态势,达到1457个,并在2014年时达到3500个文化园区的顶峰。2015年,文化园区数量稍有回落,全国正常运作的文化园区在2047个左右。
但是,园区蓬勃发展的背后不难发现,某些房地产商利用政策优惠进行“圈地”行为不在少数,同时,由于缺乏可持续运营能力,一些园区发展停滞不前,在设计、建设、招商、经营等多个环节并不顾及当地文化生产、消费能力和市场需求,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
文化园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在设计阶段依据自身特色,明确文化园区主题,在人才吸引、创意环境营造、网络化平台搭建等方面追寻个性化发展,才能实现吸引一定数量的文化企业及创意阶层向其集聚,并通过释放文化创造力,生产出个性化的创意产品,实现文化创造力的外溢效益。
尽管身处“互联网+”时代,但目前不少文化园区的经营管理理念仍然陈旧,并未与信息技术的最新创造成果相结合,平台的建设仅停留在信息交流层面,文化企业、创意人才、文化市场之间的沟通联系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新观点、新技术、新手段无法快速进入或流出文化园区,难以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协同发展。
优化生态 提升文化创造力
文化创造力集聚与外溢效益的发挥,能有效解决文化园区的发展局限,从文化生态入手来提升文化创造力,对推进文化园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创造力的提升不仅能引发园区创新的高速发展,推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获得园区创新经济的规模效应,而且,伴随创新的传播与发展带来的文化园区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和创意资源的裂变、优化与重组,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文化创造力的集聚与外溢能力,推动了文化园区的创新发展。
文化创造力的发展,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协调创意要素,推进文化园区不断进步、演化、升级的生态系统。文化企业强调创新性、新颖性、多变性。从创意阶层的集聚趋势来看,开放程度、社会凝聚力、文化多样性等环境因素大多是其选择入驻、留居的主要原因,良好创意环境的营造不仅是对某种创意风格的展现,也是对各类创意资源的吸引与培养,这一空间将集合生产环境、交易市场、体制环境、创意氛围为一体。
文化园区创新能力取决于园区内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入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应广泛应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方式,丰富文化产业创意内容,重点发展以数字内容产业、创意设计产业、新媒体产业为中心的新兴业态,实现文化园区创意产业链价值增值。
同时,随着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一体化发展,消费者将越来越参与到文化产业链条中来,从创意的萌发到产品的营销,无不渗透着消费者的意愿和需求倾向。在实体产品与虚拟空间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搭建对接的在线网络、社交、交易平台,应积极鼓励消费者广泛参与到文化园区生产经营全过程,增加消费者的参与感,使其成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最终体验者和下一轮创意活动的指引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大众创意,为文化园区创新发展服务。
另外,完善的产业链条可以带动文化园区上、下游企业的联动效应,促进园区内部各要素的协同发展。应当依照文化园区的产业格局和周边的环境效应,尝试打造集“研发、运营、发行、销售、周边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价值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生态系统,发挥文化园区文化创造力的集聚与外溢效应。
加速创意资源流转 
诸多文化园区消耗了大量资源,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创新效果,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足够的创意资源流动与更新,没有形成完善的区域服务创新网络,园区企业创新动力不强。
提升文化园区创新力,需要强化区域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围绕支持系统各因素建立创新服务系统,拓展创新的渠道和途径。
文化园区集群服务系统的建立,可以搭建文化企业之间、文化企业与文化从业者之间的合作平台,实现不同产业、行业之间的跨界合作,减少科技、文化创新中的不必要重复,缩短企业应用科技创新成果的时效,有效提高园区创新效率,促进文化创造力的提升,拉动园区的创新水平。
此外,文化园区凝聚了众多创意资源,各类创意资源自身的进化与发展,提升了创意能量,赋予文化产品与服务更多的原创性,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文化园区要加大创新资源的更新效率,加速创意人才的流动与更新,使最前沿、最先进的科技、知识、信息等资源得以迅速传递和实施。
同时,文化园区也要多方位开拓资源渠道,巧妙借用外部的创意力量,利用新资源、新思想、新技术,抢占领先地位。创意资源流动与更新的实现主体是创意人才,创意人才从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效率和水平,人才的流动加速,带动了创意资源的更新、融合与转化,为文化园区的发展集聚了新的创意能量,将促进文化创造力的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