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助力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推动传统文化活化利用与全民阅读深度融合,北京市以“全国文化中心”时代站位,推出“旧书新知”文化品牌,致力构建旧书流通体系,打造首都文化建设和城市更新的新名片。
旧书流动之间,文化悄然生长。为打造“一区一品”的特色亮点,石景山区“旧书新知”邮政大篷车启程发出,它不仅是一辆流动的书车,更是一台城市文化的播种机,它以资源循环激活知识共享,以空间突破弥合服务鸿沟,以文旅融合重释历史场景,并将形成“旧书新知、书香致远”时代风尚和“人人阅读、处处书香”的城市人文风景。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获取新知识。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易书易宝”上线特辑——书香致远·经典盛宴,以书会友·点亮人生。
推荐理由
如果《狂人日记》撕开了“吃人”历史的真相,《药》则是一把插进现实心脏的冰冷匕首。它用“人血馒头”这一触目惊心的意象,将民众的愚昧麻木与先驱者的孤独牺牲,血淋淋地并置在读者眼前。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迷信的悲剧,更是对旧中国社会病入膏肓的绝望诊断。百年后的今天,当群体盲从、漠视真相、消费苦难的事件依然刺痛神经,《药》的寒意,依然能冻醒我们沉睡的警醒。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从江南水乡的没落士族,到东渡日本的医学青年,最终以笔为刃,化身新文化运动的“精神界战士”。他是教科书里的“横眉冷对”,也是杂文中的“人间毒舌”;既写《朝花夕拾》的童年温情,更擅以《呐喊》剖开时代的脓疮。一生践行“立人”思想,用投枪与匕首般的文字,刺穿礼教的面具、叩问麻木的灵魂。冷峻笔锋下流淌着炽热的人文关怀,百年后仍在追问:中国人如何成为“真的人”?
让我们翻开鲁迅先生的《药》
内容梗概
明线(华家悲剧):茶馆主人华老栓为救患痨病的独子小栓,不惜重金向刽子手康大叔购买蘸了刚被处决革命党人(夏瑜)鲜血的“人血馒头”。满怀希望的华老栓夫妇将此视为救命“良药”,小栓却在虔诚的服食后依然咳血死去。
暗线(夏瑜牺牲):革命青年夏瑜因反清斗争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宣传“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却被狱卒红眼睛阿义毒打,被亲叔叔夏三爷告发出卖。他的牺牲,在茶馆看客口中沦为谈资和笑料。
交汇的坟场:清明时节,华大妈与夏四奶奶(夏瑜母亲)在坟场相遇。小栓与夏瑜的坟墓仅隔一条小路。夏四奶奶为儿子坟头出现的花环(象征微茫希望)而惊疑,华大妈则因儿子的新坟显露出“羞愧”之色。一只乌鸦在枯枝上悲鸣飞走,留下无边的死寂。
原文选段一:冰冷的希望与人性的麻木
赏析:“抖抖的”、“踌躇”写尽华老栓的怯懦与对“药”的敬畏迷信;“抢”、“扯”、“裹”、“塞”、“抓”、“捏”一系列粗野动作,精准刻画刽子手康大叔的贪婪、冷酷与视人命如草芥。这场在黑暗黎明中完成的交易,是愚昧与凶残的赤裸裸合谋,是“药”的荒诞与残酷的起点。
赏析:夏瑜在狱中唤醒民众的呐喊,被茶馆众人轻蔑地判定为“疯话”。“恍然大悟”的重复,是群体愚昧的可怕共鸣。谈笑声与小栓垂死的咳嗽声交织,形成刺耳的讽刺:先驱者用生命呐喊,看客们却只当消遣,而最该被拯救的生命(小栓)正在消逝。鲁迅笔下的“看客”群像,麻木得令人窒息。
赏析:两位丧子的母亲在坟场相遇,华大妈的“踌躇”与夏四奶奶的“羞愧”,是底层人民在无形压迫下形成的畸形心理——受害者竟因儿子的“罪名”感到不安!这无声的“羞愧”,比嚎哭更锥心,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对灵魂的荼毒之深。
赏析:乌鸦的“哑——的一声大叫”和“箭也似的飞走”,打破了坟场死寂,是全文最富象征意味的意象。它既是对死亡与绝望氛围的强化,也仿佛是对这黑暗世界的一声愤怒控诉,又或是冲破铁屋的微弱挣扎?鲁迅未明言,却留给读者无尽的战栗与思考。
深度思考
《药》的悲剧,是双重绝症的宣告:
民众患的是“愚昧”之病: 华老栓们迷信“人血馒头”能救命,茶馆看客咀嚼先驱者的牺牲当消遣。他们是被吃者,也是无意识的“吃人”帮凶。对真理的蒙昧,对苦难的麻木,是民族躯体最深的病灶。
先驱者患的是“孤独”之病: 夏瑜的鲜血成了“药引”,他的理想被斥为“疯话”。革命者与民众之间,隔着厚厚的铁壁。他的牺牲未能唤醒沉睡者,反被当成祭品消费。这是先驱者最深的绝望。
那蘸着夏瑜鲜血的馒头,没能救活小栓的肺痨,却像一剂X光造影,照出了旧中国社会的双重死亡——肉体的消亡与精神的窒息。华、夏两家的悲剧并置,揭示了一个更残酷的真相:在精神痼疾未除的时代,任何肉体或社会的“良药”都是徒劳。
那只飞走的乌鸦,飞向何方?
它或许飞向鲁迅心中不灭的追问:当先驱者的呐喊沉入死水,当看客的哄笑盖过悲鸣,希望究竟在何处?坟头的花环(鲁迅自述“平空添上”以示希望)与决然飞走的乌鸦,构成了鲁迅作品特有的“于绝望中看见微光”的张力。这微光不是廉价的安慰,而是对生者沉重的鞭策:唯有打破那“无物之阵”的麻木,唯有戳穿“人血馒头”式的精神幻象,唯有让先驱者的血真正成为唤醒灵魂的“药”,一个民族才有治愈沉疴、走向新生的可能。
鲁迅的《药》,不仅是对过去的解剖,更是对当下的警醒——当“消费苦难”、“娱乐至死”、“群体盲从”以新的形式上演时,我们是否也在无形中,成了那咸亨酒店的看客,或华老栓手中人血馒头的共谋?
监制/出品:毕菲 编辑:张雨 校对:沈小斌 见习编辑:张天祎